《东极岛》首波口碑崩塌:历史叙事的偏差与创作的迷失
日期:2025-08-09 14:37:36 / 人气:4

作为 2025 年暑假档备受期待的国产工业大片,《东极岛》自 8 月上映以来,票房虽突破 4000 万,口碑却呈现崩塌趋势。这部由朱一龙、吴磊、倪妮主演,管虎、费振翔联合执导的影片,取材于二战期间中国渔民营救英军战俘的真实事件,本应凭借独特的历史视角与宏大的视觉效果成为爆款,却因剧情改编争议、人物塑造失衡与叙事逻辑混乱,陷入 “崇洋”“扭曲历史” 的舆论漩涡。
剧情改编:从 “朴素救援” 到 “刻意反抗” 的失真
《东极岛》的核心争议,在于对历史事件的改编偏离了真实底色。影片取材的 “里斯本丸沉没” 事件,在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中有着清晰呈现:东极岛渔民出于 “海上见人遇险必救” 的朴素价值观,冒死营救了被日军击沉的货轮上的英军战俘。这种不带功利性、源自人性本能的善意,正是事件最动人的内核。
但电影却将这一纯粹的救援行为,改编为 “渔民在日军压迫下觉醒反抗” 的戏剧冲突。片中大量增加虚构情节:渔民因亲人被日军杀害而复仇,主角团在营救过程中夹杂个人恩怨,甚至加入男女主的亲密戏码打乱节奏。有观众尖锐指出:“本该是群像戏的渔民救援,变成了外来主角的复仇爽剧,那些真正冒着生命危险驾船出海的渔民,反而成了模糊的背景板。”
更关键的是,影片模糊了救援动机的本质。纪录片中渔民后代回忆 “救人时没想过对方是英国人还是日本人,只知道是活生生的人”,这种跨越国界的人道主义精神,在电影中被简化为 “对抗日军的工具”。当历史中最珍贵的 “无差别善意” 被替换成 “有目的的反抗”,便难免让熟悉历史的观众感到不适 ——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渔民的伟大在于‘不问缘由的救’,而不是‘带着仇恨的反抗’,这恰恰是对历史精神的消解。”
人物塑造:悬浮的主角与失语的群像
影片的人物塑造同样备受诟病。朱一龙饰演的男主虽刻意打扮粗糙,却难掩 “精致感”—— 长卷发造型频繁特写,打斗前抹头发的镜头被批 “油腻装酷”;倪妮的女主角色与剧情脱节,两人的亲密戏被观众建议 “全删”,因为 “在生死救援的紧张氛围里,谈恋爱显得格外突兀”。
更值得玩味的是主角的 “外来者” 身份。作为讲述东极岛渔民的故事,三位核心主角竟都不是本地渔民,而是因各种原因来到岛上的 “过客”。这种设定让影片陷入 “西方叙事” 的争议:当救援行动的主导者变成外来人,本地渔民沦为配角,难免让人质疑 “是否在刻意弱化中国渔民的主体性”。有观众对比《南京照相馆》的成功:“同样是历史题材,《南京照相馆》让普通人成为英雄,而《东极岛》却让英雄变得‘不像普通人’。”
英军战俘的形象塑造则引发 “崇洋” 争议。片中刻意突出部分战俘的 “英勇”,却淡化了其被俘的历史背景;渔民的救援行为被镜头语言处理为 “对英军的崇拜”,而非平等的人道主义援助。这种 “给洋人加高光” 的倾向,与历史中 “渔民与战俘相互救助” 的事实形成偏差 —— 据记载,获救英军曾向渔民赠送手表、钢笔作为感谢,而渔民则拒绝接受,这种平等尊重的互动,在电影中被简化为 “单方面的拯救与被拯救”。
叙事逻辑:工业外壳下的价值观混乱
作为一部主打视觉效果的工业大片,《东极岛》的战争场面、沉船特效获得部分肯定,但华丽的外壳难掩价值观的混乱。导演试图在历史真实与商业元素间寻找平衡,却陷入 “两头不讨好” 的尴尬:
对历史爱好者而言,改编过度偏离事实;对普通观众而言,剧情节奏拖沓,人物动机模糊。当渔民救人的行为一会儿被解释为 “朴素善意”,一会儿被归因于 “日军压迫”,观众自然会感到困惑:“到底想表达什么?是歌颂渔民,还是歌颂反抗,或是歌颂英军?”
这种混乱或许与导演的创作惯性有关。管虎过往作品中 “个人英雄主义”“边缘人叙事” 的风格,与本次 “群像式历史事件” 存在天然冲突。当渔民群体的集体光辉被让渡给个别主角的 “高光时刻”,当历史的复杂性被简化为 “非黑即白的对抗”,影片便失去了打动人心的力量。正如网友评论:“《里斯本丸沉没》用真实片段就让人落泪,而《东极岛》用再多特效,也拍不出那种‘人之所以为人’的温度。”
《东极岛》的口碑崩塌,本质上是历史叙事失焦的结果。它提醒创作者:对待真实事件,尊重底色比追求戏剧冲突更重要,展现人性光辉比塑造虚假英雄更动人。当一部影片试图用商业逻辑绑架历史精神,最终只会在口碑的浪潮中迷失方向。
作者:恒盛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沈玉琳患白血病后首露面!晒一家...08-09
- 叶珂直播回归:坦诚面对过往,拥...08-09
- 新片票房不及预期,大鹏开始了反...08-09
- 郑爽 “回国宣言” 背后:劣迹艺...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