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禁售中国卡车:利益博弈下的产业风云

日期:2025-08-15 18:33:49 / 人气:6


7 月 30 日,莫斯科传来一则令中国卡车行业震动的消息:俄罗斯联邦技术监督与计量局宣布,禁止进口与销售东风、福田、一汽解放和中国重汽(汕德卡)等多家中国头部卡车品牌的多款车型,理由是刹车性能不合规、噪音超标、能效指标未达标。这一禁令如同一记惊雷,打破了中国卡车在俄罗斯市场的快速发展态势,也引发了人们对背后原因的诸多猜测。
要知道,这些中国卡车车型早已在俄罗斯合法销售多年,并未出现大范围的质量投诉或事故,也没有独立检测机构出具相关技术报告,为何会突然被判定为 “通通不合格”?尤其在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遭遇西方断供,军用后勤、民用运输一度面临严重的 “卡车荒”,是供应稳定、物美价廉的中国卡车迅速填补空白,成为俄罗斯物流企业的主力选择。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卡车在俄罗斯的市场占有率一路飙升,从 2022 年的不足 10% 跃升至近 60%,而俄罗斯本土品牌的市场份额则下滑至 33%。短短两年时间,中国卡车就对俄罗斯本土卡车品牌形成了巨大冲击,这显然是俄罗斯方面不愿看到的。
回顾中国卡车在俄罗斯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从边缘逐渐跃变为主流。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中国卡车在俄罗斯市场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苏联的重工产业实力雄厚,俄罗斯继承了其诸多技术成果,卡玛斯等本土卡车品牌凭借底盘高、承载重、动力好、抗低温等优势,在俄罗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而且,俄罗斯在卡车使用方面较为欧化,中国卡车并非主流选择,2021 年中国卡车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转折发生在 2022 年俄乌冲突后,欧美卡车制造商纷纷撤离俄罗斯市场,戴姆勒、沃尔沃、雷诺等国际巨头先后关闭或限制业务,俄罗斯本土车企陷入零部件断供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可供俄罗斯选择的卡车品牌大幅减少,中国卡车凭借价格优势和可靠品质脱颖而出。中国重卡深耕重载运输和工程机械领域,福田欧曼、东风天龙、一汽解放 J6P 等主力车型售价在 20~30 万元人民币,比同级欧洲车便宜 30%,受到当地司机的青睐。根据俄罗斯汽车市场研究机构 Avtostat 的数据,2024 年中国卡车在俄市场份额达到 58.3%,在重型卡车销量排名前十中,有七席被中国车企占据。
然而,中国卡车的强势崛起,冲击到了俄罗斯本土车企的生存空间。俄罗斯本土品牌卡玛斯和乌拉尔的市场份额从 2022 年的 60% 以上下滑至 2024 年的 33.3%,卡玛斯因销量暴跌,不得不减少员工上班天数,工人薪资骤降 40%。面对这种情况,俄罗斯政府开始采取一系列渐进式的政策限制。
从时间线来看,俄罗斯的制裁早有征兆。2024 年 4 月,俄罗斯规定经中亚转口至俄的进口汽车需补缴税费差额;10 月,将进口汽车报废税大幅上调至 70%~85%,并计划 2025 年至 2030 年间每年再涨 10%~20%;2025 年 2 月,以 “安全缺陷” 为由,对部分中国卡车暂停型号批准,制定召回计划并停止销售;直至 7 月 30 日,直接宣布禁止多款中国主流卡车车型进口和销售。此外,8 月 1 日生效的俄罗斯汽车报废税新规,以及大幅提高的认证壁垒,都为中国汽车设置了层层障碍。
俄罗斯政府采取这些措施,深层原因不仅在于保护本土产业,还涉及到供应链安全。现代军用卡车与民用车型技术同源率超 60%,如今俄罗斯本土卡车零部件中,中国制造占比已突破 30%,这种 “技术依赖” 可能影响战时关键运输装备供应链安全。
面对俄罗斯的政策变动,中国卡车企业出口受到沉重打击。2025 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对俄出口同比暴跌 59.2%,约 2.5 万~3 万辆已售车辆面临召回整改,在俄销售渠道几乎被全部冻结。但俄罗斯在制裁的同时,也推出了 “工业本地化计划”,只要在俄本土组装率达到 50% 以上,就能减免部分关税并享受税收优惠,其意图是吸引中国车企在当地建厂,带动本土零部件产业和就业。
为应对这一局面,国产卡车品牌选择加快在俄本土化进程。北汽福田、东风柳汽乘龙、上汽红岩等企业已经开始在俄进行本土化布局,通过构建完备的供应链和与当地企业合作,更好地融入俄罗斯市场。
对于中国卡车企业来说,俄罗斯市场的变故既是挑战,也是倒逼企业在服务、生态与技术支持上全面升级的契机。走出去,拼的不只是价格,更是体系能力和长期主义。未来,中国卡车在俄罗斯市场还有一场硬仗要打,需要以更长远的眼光布局,做好应对本土品牌逐步崛起带来的新博弈局面的准备。

作者:恒盛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恒盛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