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药店到毒贩:你身边的止痛药,如何变成致命毒品?
日期:2025-08-31 15:49:47 / 人气:11

美国时间8月21日,2025年全美芬太尼预防和认识日活动在纽约时代广场举行,这一活动背后是芬太尼泛滥给美国社会带来的沉重灾难,它不仅造成了大量人员死亡,还深刻改变了美国社会的诸多方面。
芬太尼的黑白两面
药理与成瘾性
芬太尼、奥施康定、美沙酮等药物通过作用于大脑中的阿片受体,尤其是μ受体,影响疼痛感知、愉悦感受和情绪反应。芬太尼能激活大脑的阿片受体,触发多巴胺大量释放,产生强烈欣快感甚至致幻。作为药物,它常用于镇痛,与普通镇痛药相比,阿片类药物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能带来极强的镇痛效果和快感,但同时具有成瘾性。阿片类药物是管控的麻醉药品,停药后会出现身体戒断症状,如焦虑、疼痛、失眠等,形成心理和生理的依赖性。一旦过量或不当使用,阿片类精神药品就会成为毒品。
芬太尼泛滥的原因
• 易成瘾:比起海洛因,芬太尼镇痛效力高50倍,但持续时间不到一半,还会带来强烈的戒断反应,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 易致死:约一粒芝麻重量的芬太尼就足以导致呼吸抑制而致命,且因其剂量小,极易被掺杂进其他非法药品中。
• 易制造:芬太尼不依赖罂粟田等农作物,可通过人工化学合成,只要有简单的前体化学品和设备,小型地下实验室就能制造出大量芬太尼。
• 低成本:据路透社报道,仅需约3600美元即可在线购买足以合成价值约300万美元芬太尼的前体化学品,相比可卡因,芬太尼的利润率至少高20倍。
芬太尼在美国的泛滥历程
普渡制药与奥施康定
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疼痛协会主席提出应将疼痛视为“第五生命体征”,制药公司敏锐地察觉到镇痛药的商机。1995年,普渡制药推出奥施康定,宣称能12小时长效止痛,药效时长是仿制药的两倍,还能让患者不再半夜醒来服药。普渡制药通过多种手段说服医生,如增加销售人员、举办奢华的疼痛管理研讨会、购买大数据分析瞄准开药多的医生等。2001年,普渡制药在营销上投入2亿美元,2013 - 2015年,阿片类药物制造商为近6.8万名医生提供了约4000万美元资助,约每12名美国医生中就有1名接受了与阿片类药物相关的利益输送。在普渡制药的营销下,奥施康定年销售额从1996年的4800万美元猛增到2000年的11亿美元,2010年突破30亿美元。然而,很多患者服药后不到8小时药效就失效,普渡制药为维系“神药”形象,要求医生坚持让患者按12小时一次的频率服药,药效不够就加大剂量,这反而促进了销售,但也导致患者成瘾。普渡制药在奥施康定上市时宣称成瘾风险不足1%,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其缓释技术易被毒贩和瘾君子化解。尽管患者和学界发现问题并提起诉讼,但普渡制药通过将责任推卸给患者等方式,让诉讼收效甚微。2007年,普渡制药及其高管因虚假标示药品等罪名认罪并支付罚金,2019年普渡制药申请破产,2024年相关方达成和解协议。
监管集体沦陷
• FDA的“旋转门”现象:1995年底,FDA批准奥施康定上市,审批该药的官员柯蒂斯·赖特在药物获批后一年便加入普渡制药,年薪大幅上涨。赖特曾帮助普渡制药撰写宣传奥施康定成瘾性较低的医学官员审查报告,这种监管者与业界之间的“旋转门”现象并非个例,2002年FDA咨询委员会会议中,部分专家与药企有利益瓜葛,导致不建议收紧阿片类药物适应症范围。
• DEA执法受限:面对阿片类药物泛滥,美国缉毒局(DEA)执法力度疲软。2016年,国会在阿片危机高峰期通过《确保患者获得有效药物执法法》(Marino法案),大幅提高了DEA的执法门槛,使得DEA几乎无法迅速阻断可疑供应链。该法案通过后,全美药物过量死亡人数大幅上涨。这背后是制药产业的游说和政治施压,大型制药分销商和连锁药店不满DEA严查,展开大规模游说,众多国会议员收受药企政治捐款。
• 边境腐败与禁毒困境:美国境内90%以上的芬太尼通过美墨边境偷渡进入美国,毒贩利用金钱腐蚀边境口岸官员,如圣地亚哥口岸的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官员伦纳德·乔治收受贿赂放行毒品车辆。2005 - 2021年,CBP共有238名雇员因腐败被捕或起诉,其中71%的案件发生在美墨边境地区。此外,芬太尼变体众多,毒贩不断研究新的前体物质,执法部门难以监管。美国海关虽采购了非侵入式检查系统,但因辐射监测门干扰、资金不足、土地租赁谈判困难等问题,部分设备闲置,且已部署的设备也有不少处于停运状态,原因是入境口岸缺乏经过培训的官员操作。
• 街头“魔改”:近两年,街头缴获的芬太尼中常加入常作用于动物的镇静剂“甲苯噻嗪”。甲苯噻嗪可延长芬太尼的药效持续时间,降低成本,同时减少因呼吸抑制导致的死亡风险,但会导致吸毒者皮肤坏死。不过,2024年美国药物过量死亡人数大幅下降,多个州报告了两位数的死亡率降幅,但这并不意味着芬太尼危机即将结束。
应对芬太尼危机的努力与困境
公共卫生自救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作为公共卫生战线的主力,负责收集流行病学数据,制定防止阿片类药物滥用的指南,如2016年的安全处方指南,建议医生谨慎开具阿片类止痛药,限制初始剂量和疗程。但该指南在草拟和发布阶段遭遇猛烈阻力,一些接受药企资助的团体和个别医生公开抨击。不同联邦机构一度各自为政,直到过量死亡人数大幅攀升后,各机构才在2017年前后加强合作。2010年前后,美国政府严格管控处方阿片类药物,全国每百人对应的阿片处方量大幅下降,但这也导致海洛因、芬太尼等非法毒品填补缺口,药物滥用者经历了从“药房处方”到“地下毒品”再到“实验室毒品”的三连击。
纳洛酮的普及
纳洛酮是一种阿片类药物拮抗剂,能在几分钟内逆转致命的阿片过量,对使用者几乎没有副作用。过去几年,各地政府和社区团体大量采购并免费分发纳洛酮喷鼻剂,美国联邦监管也为此提供便利,2023年3月,FDA批准首款纳洛酮鼻喷剂作为非处方药在药店上架。各州实施免费发放纳洛酮的项目,2023年全美零售药店共向公众提供了超过210万份纳洛酮处方,比2019年翻了一番以上,CDC也通过项目拨款支持社区防治。然而,纳洛酮并非万能药,它虽能救回生命,但使用者要面对可怕的戒断症状和复吸风险,帮助成瘾者真正走出毒品阴影仍是难题。
危机的根源与未来挑战
芬太尼危机是美国制药公司贪婪逐利、监管体系漏洞、公共卫生资源薄弱以及社会结构失衡等多重因素共同交织的结果。美国缺乏社会保障体系,部分人群在生活中缺乏快乐和希望,容易借助毒品麻痹自己。同时,就业压力大,更容易滥用药物的人群在职场上遭遇偏见,且缺乏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的机制。尽管2024年过量死亡人数下降带来希望,但每年仍有数万人因药品过量逝去。过去几年,从联邦到地方的政策调整和一线工作者的努力在修复防线,但对抗这场毒品风暴注定是漫长的,需要执法打击、提供治疗、教育和希望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作者:恒盛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爱看书的男人” 成约会软件新宠...08-31
- iPhone 17 即将来袭,这些亮点值...08-31
- “出公司门比发工资开心”:获赞...08-31
- 从药店到毒贩:你身边的止痛药,...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