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的男人” 成约会软件新宠?揭开 “文艺表演男” 的人设骗局
日期:2025-08-31 15:50:58 / 人气:9

如果说去年约会软件上的 “顶流” 是晒金融牌照、秀健身肌肉的 “金融男”,那么今年的潮流已然切换 —— 越来越多男性在个人简介里标注 “book boyfriend(爱读书的男友)”,手上捧着《第二性》《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街拍图在社交平台刷屏。Tinder 数据显示,2025 年标注 “阅读” 为兴趣的男性用户占比已达 77%,较 2024 年底飙升 19 个百分点。但这股 “爱读书” 的热潮背后,藏着一场精心设计的人设表演 ——“文艺表演男(performative male)” 正以 “知性”“共情” 为饵,在约会市场收割好感,却鲜少有人追问:他们真的懂书,还是只懂 “用书装腔”?
一、从 “金融男” 到 “文艺表演男”:人设迭代的底层逻辑
“文艺表演男” 的兴起,是约会市场审美与需求迭代的结果。相较于 “金融男” 直接展示财富、“肌肉男” 炫耀身材的 “硬价值”,他们更擅长用 “软符号” 塑造 “有思想、懂女性” 的形象,形成一套标准化的 “人设模板”。
1. 国际版:小众、精致与 “政治正确” 的堆砌
欧美市场的 “文艺表演男” 人设,精准踩中自由派女性的偏好,核心是 “通过文化符号传递价值观认同”:
阅读偏好:必选女性主义著作(如波伏娃《第二性》、上野千鹤子《厌女》)、存在主义经典(加缪《局外人》),即便只读过书评,也能聊得 “头头是道”;
生活方式:听 Clairo、Mitski 等小众女性独立歌手,用有线苹果耳机(无线耳机被视为 “不够文艺”),点抹茶拿铁(美式咖啡太 “直男”,星冰乐太 “幼稚”);
穿搭与配饰:帆布托特包(印有美术馆展览 logo 最佳)、cleanfit 风格服饰,搭配一台微单相机(禁止专业 “大炮镜头”,需营造 “记录生活” 的松弛感)。
8 月在芝加哥举办的 “performative male” 比赛中,参赛者排队时人手一本《傲慢与偏见》,获胜者获得抹茶品牌优惠券 —— 这场荒诞的比赛,正是对 “文艺表演” 的精准讽刺。
2. 中国版:“疏离感” 与 “精神分析” 的本土化改造
国内的 “文艺表演男” 则结合本土年轻女性偏好,演化出更具 “氛围感” 的人设:
外形标签:狼尾鲻鱼发型、黑框眼镜、全黑穿搭(点缀一件设计师品牌配饰,多则 “俗气”);
话术体系:开口必谈 “精神分析”“荣格原型”“黑塞的孤独”,擅长用 “你很特别”“和别人都不一样” 等话术制造情绪价值;
行为符号:在独立书店拍 “侧影读书照”,在咖啡馆写 “意识流随笔”,朋友圈配文多引用里尔克、卡夫卡的冷门句子。
这些标签看似 “有深度”,实则是对女性审美偏好的 “反向建模”—— 他们精准捕捉到 “反感油腻直男” 的女性心理,用文化符号包装自己,本质与 “金融男” 晒豪车并无二致,都是 “用外在符号替代内在价值”。
二、为什么 “爱看书” 成了新的 “求偶密码”?
“文艺表演男” 的流行并非偶然,而是社会观念、约会场景与技术算法共同作用的结果。当 “价值观匹配” 成为约会核心诉求,文化符号便成了最便捷的 “身份通行证”。
1. 价值观优先:从 “条件匹配” 到 “理念认同” 的转变
随着性别平权意识的普及,年轻女性在约会中越来越看重 “价值观一致性”,而非单纯的经济条件或外貌。传统相亲中 “年龄、职业、收入” 的硬指标,逐渐让位于 “是否支持女性主义”“对亲密关系的态度” 等软问题。
但价值观难以直接量化,于是文化符号成了 “替代品”:捧一本《第二性》,暗示 “我尊重女性”;听小众女性歌手,传递 “我理解女性视角”;用帆布包而非奢侈品包,彰显 “不物化女性” 的态度。正如约会软件 Hinge 的用户调研显示,72% 的女性认为 “阅读偏好” 能反映一个人的价值观,比 “职业” 更具参考意义。
2. 线上约会的 “人设内卷”:没有符号,就没有流量
线上约会的本质是 “注意力竞争”。在 Tinder、Hinge 等平台,用户平均每张照片的浏览时间不足 2 秒,想要脱颖而出,必须靠 “强符号” 快速建立记忆点。
相较于 “金融男” 的豪车、“健身男” 的肌肉,“爱读书” 的人设更具 “差异化优势”:
低门槛:无需巨额财富或完美身材,只需一本书、一杯咖啡就能完成拍摄;
高溢价:能同时塑造 “知性”“温柔”“有共情力” 等多重正面形象,比 “炫富” 更易获得好感;
安全牌:“阅读” 是政治正确的兴趣,几乎不会引发反感,而 “炒股”“玩游戏” 等兴趣可能被贴上 “功利”“幼稚” 的标签。
算法则进一步放大了这种 “符号内卷”—— 平台通过标签筛选机制,将 “阅读”“文艺” 等关键词与 “高匹配率” 绑定,倒逼男性用户打造相关人设,形成 “不用文化符号就没流量” 的恶性循环。
3. 文化焦虑:用 “表演阅读” 掩盖 “知识贫瘠”
当下社会对 “知识付费”“终身学习” 的推崇,催生了普遍的 “文化焦虑”。许多男性意识到 “空有财富缺乏内涵” 会被诟病,于是选择 “表演阅读” 来弥补 “文化资本” 的不足。
这种 “表演” 成本极低:花 20 分钟看一篇《第二性》的解读视频,就能在约会中聊 “女性觉醒”;买一本小众诗集拍张照片,就能营造 “深度阅读者” 的形象。正如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所言,“文化资本的表演性展示,是阶层流动的捷径”—— 在约会市场,这一逻辑同样适用,“爱看书” 的人设成了 “低成本高回报” 的社交投资。
三、人设崩塌:“文艺表演男” 的温柔陷阱
“文艺表演男” 看似比 “油腻直男” 更优质,但这种 “表演出来的温柔” 往往暗藏危机。当约会进入实质阶段,人设与真实的割裂便会暴露,甚至引发更严重的伤害。
1. 表面共情,实则利己:温柔是手段,不是本质
“文艺表演男” 最擅长用 “共情话术” 获取信任,但这种共情往往停留在 “口头层面”。小红书上 “避雷长发文艺男” 的投稿中,不乏这样的案例:
他能流畅背诵《厌女》中的句子,却在约会时要求女性 “化妆是基本尊重”;
他写过 “女性独立” 的随笔,却在亲密关系中拒绝采取避孕措施,称 “意外怀孕是缘分”;
他自称 “理解女性困境”,却在女方提出分手时,用 “精神控制” 话术贬低对方 “不够成熟”。
这些行为揭示了 “文艺表演” 的本质:他们学习女性主义理论、阅读经典著作,不是为了真正理解女性,而是为了 “掌握讨好女性的工具”。当关系需要承担责任时,“表演” 便难以为继,利己主义的本质暴露无遗。
2. 文化投机:用书籍当 “遮羞布” 的权力游戏
更危险的 “文艺表演男”,会利用 “文化权威” 实施控制。英国作家尼尔・盖曼就是典型案例 —— 他长期以 “女性主义支持者”“进步男性范本” 自居,在社交媒体上为女性发声,却被曝性侵家中保姆、临时照护人员。他熟悉女性主义理论,清楚如何用 “政治正确” 的言论包装自己,从而降低受害者的警惕心。
这种 “用文化包装权力” 的行为,比直白的性骚扰更隐蔽。受害者往往因 “对方是进步人士” 而自我怀疑,甚至不敢发声。正如女性主义学者丽贝卡・索尔尼特所言:“最可怕的不是明目张胆的歧视,而是用进步话语掩盖的压迫。”
3. 算法助推的 “表演循环”:嘲讽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复制
更值得警惕的是,对 “文艺表演男” 的嘲讽,反而可能加剧这种人设的传播。在 TikTok 上,大量用户发布 “模仿文艺表演男” 的搞笑视频,看似是批判,实则重复了 “用文化符号博眼球” 的逻辑 —— 他们穿着同样的衣服、拿着同样的书、说着同样的话术,只不过加上了 “反讽” 的标签。
算法无法分辨 “批判” 与 “模仿”,只会将这些内容归为 “热门标签”,推送给更多用户。结果是,“文艺表演男” 的人设模板被进一步扩散,甚至催生出 “进阶版” 的表演技巧,形成 “越批判越流行” 的怪圈。
四、破局:跳出 “符号陷阱”,回归真实的亲密关系
“文艺表演男” 的流行,反映出约会市场的深层困境:我们渴望真实的连接,却不得不依赖虚假的符号;我们反感 “人设包装”,却又被动卷入 “符号竞争”。要跳出这一陷阱,需要个体与社会的共同努力。
1. 对个体:警惕 “符号替代论”,关注实际行为
女性在约会中应学会 “剥离符号看本质”,将注意力从 “他读什么书”“听什么音乐” 转移到 “他做什么事”:
他说支持女性主义,是否愿意分担家务、尊重你的职业选择?
他说懂共情,是否会耐心倾听你的烦恼,而非急于输出 “人生道理”?
他说喜欢阅读,是否能真正聊出书中的观点,而非只会背诵名言?
符号可以伪装,但长期行为无法伪装。真正的 “尊重” 与 “共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而非书本或照片里。
2. 对平台:打破 “标签化匹配”,创造深度互动场景
约会平台应承担更多责任,打破 “标签化匹配” 的单一逻辑:
增加 “行为偏好” 匹配维度,如 “是否愿意分担约会费用”“对亲密关系的期待” 等具体问题,而非单纯的 “兴趣标签”;
推出 “语音深聊”“线下活动” 等功能,减少对 “静态符号” 的依赖,让用户有机会展示真实的沟通能力与性格;
打击 “虚假人设”,对过度美化、抄袭文案的行为进行限流,引导用户真实表达。
3. 对社会:重建 “文化自信”,拒绝 “表演性阅读”
“文艺表演男” 的流行,也折射出社会对 “文化” 的功利化认知 —— 将阅读视为 “社交工具”,而非 “自我成长的途径”。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重建 “文化自信”:
学校与媒体应倡导 “深度阅读”,而非 “打卡式阅读”,让阅读回归 “丰富内心” 的本质;
打破 “文化符号的阶层壁垒”,避免将 “读经典”“听小众音乐” 等同于 “高级”,减少 “文化焦虑”;
推动性别教育的深入,让 “尊重女性” 成为内化的意识,而非外在的表演。
结语:比 “爱看书” 更重要的,是 “真懂人”
“爱看书的男人” 成为约会潮流,看似是 “知性打败油腻” 的进步,实则是 “人设内卷” 的新变种。当书籍沦为 “求偶道具”,当文化符号替代真实沟通,亲密关系便成了一场没有灵魂的 “符号交易”。
真正的亲密关系,不应建立在《第二性》的封面或咖啡馆的摆拍上,而应源于两个真实个体的相互理解、尊重与承担。对于男性而言,与其花时间学 “文艺表演”,不如真正沉下心阅读、思考,让知识成为内在的修养而非外在的标签;对于女性而言,与其被 “爱看书” 的人设吸引,不如关注对方是否有 “爱人” 的能力。
毕竟,比 “手捧书本” 更动人的,是 “眼里有人”。
作者:恒盛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爱看书的男人” 成约会软件新宠...08-31
- iPhone 17 即将来袭,这些亮点值...08-31
- “出公司门比发工资开心”:获赞...08-31
- 从药店到毒贩:你身边的止痛药,...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