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家 A 股公司排队香港上市,港股 IPO 市场热度飙升

日期:2025-07-14 16:56:03 / 人气:5


港股 IPO 市场近期热度持续高涨,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7 月 9 日,由中信证券独家保荐的蓝思科技成功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在足额行使绿鞋机制的前提下,发行规模高达 54.83 亿港元,成为中信证券 2025 年内港股 IPO 中融资规模最大的项目。
同一天,港交所热闹非凡,再度迎来 “铜锣不够用” 的盛况。讯众通信、大众口腔、极智嘉 - W、峰岹科技等共 5 家企业也在当日实现港股上市,再加上一家 ETF 上市,现场同时敲响 6 面铜锣,场面十分壮观。
回顾 2025 年上半年,港股 IPO 市场的蓬勃发展,“A 股 + H 股” 模式无疑是最强劲的推动力。一批 A 股大型企业纷纷赴港上市,为港股市场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其中,部分龙头企业凭借庞大的融资规模,成功跻身全球 IPO 融资前十行列。这股 A 股企业二次上市的浪潮,直接促使港交所上半年融资规模飙升至 880 亿港元,重新夺回全球首位的宝座 。
步入下半年,蓝思科技的 H 股发行上市率先登场,其 47.68 亿港元的融资规模,在今年港股 IPO 项目中仅次于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三花智控,位列前五。蓝思科技此次 A+H 上市案例,创造了多项关键突破:它不仅是香港市场近二十年来,首个由投行独家保荐完成的千亿市值以上 A to H 项目;也是香港市场消费科技领域今年以来规模最大的 IPO;而且从递交 H 股申请到完成上市流程,速度极快,仅用时 100 天;其基石投资者结构多元化,涵盖了产业投资者、国际长线、中资长线、多策略基金等多种类型 。从上市表现来看,蓝思科技当日收盘涨幅超 9%,相较于 18.18 港元的发行价,表现亮眼。
蓝思科技的成功上市,拉开了下半年港股 A 股二次上市热潮的大幕。市场高度关注这家企业能否借助香港市场的制度优势以及国际资本平台,实现融资能力、全球影响力以及抗风险能力的全方位提升,为港股 IPO 市场增添更多光彩 。立讯精密近日也发布公告,宣布将冲刺 “A+H” 上市。这意味着不久之后,包括蓝思科技、歌尔股份、立讯精密在内的 “果链三巨头” 将齐聚香港市场,引发市场广泛期待 。
蓝思科技作为业内领先的智能终端全产业链一站式精密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其 H 股 IPO 推进过程十分迅速。2025 年 3 月 31 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6 月 20 日便顺利通过上市聆讯,6 月 30 日正式启动招股。此次计划全球发售约 2.62 亿股 H 股,其中香港公开发售占比 45%,国际发售占比 55% 。从基本面分析,智能终端精密制造解决方案一直是蓝思科技的核心收入来源。在 2022 年至 2024 年期间,公司收入增长主要依靠智能手机与电脑类业务,并且预计这一板块在未来仍将是营收的主要支撑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 “果链三巨头” 之一,蓝思科技过去长期依赖苹果业务,但近年来 “去苹果化” 进程成效显著,苹果公司销售占比从 2022 年的约 71% 大幅降至 2024 年的 49.45% 。
不过,蓝思科技也面临着募资金额能否有效盘活的问题,这与公司以往定增融资未完全使用的情况有关。回顾历史,蓝思科技曾在 2015 年、2016 年 4 月、2017 年 12 月、2020 年 12 月,通过 IPO、定增、可转债等多种方式多次募资,多数项目已建成,但仍有部分融资闲置。例如,2020 年 12 月,蓝思科技向 14 名独立第三方投资者发行定增,募资总额达 149 亿元。然而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公司仅使用了 116 亿元,尚有 33 亿元资金留存账上。因此,此次港股募资的必要性引发了市场的关注 。
从此次港股募资用途来看,蓝思科技主要聚焦于加强海外业务布局。计划在东南亚、北美等地建设生产基地,以提升全球产能与交付能力。实际上,蓝思科技的全球化布局早已展开,自 2017 年成立蓝思越南公司后,目前业务驻点已广泛覆盖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并在越南设有研发生产基地 。
对于蓝思科技 H 股上市这一事件,市场关注度极高,尤其是其 47.68 亿港元的融资规模。投行人士普遍认为,在吸引全球资金方面,企业必须展现出自身最核心的价值亮点,而 A 股企业二次上市的募资用途,已成为投资者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 。众多投行人士判断,未来一年,A 股科技龙头赴港上市的趋势将持续下去 。
多位资深投行人士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从两个层面深入剖析了 A 股企业赴港二次上市浪潮的原因 。
首先,在 “为何越来越多 A 股公司选择港股上市” 方面,香港作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是企业出海的关键平台。当前,外资机构对中国资产持续看好,使得港股成为引入外资的首选之地,当下布局正当时。此外,港交所的融资效率优势显著,去年 12 月发布的《有关优化首次公开招股市场定价及公开市场的建议》,降低了 H 股最低发行门槛,从政策层面进一步打通了境内企业赴港融资的渠道。还有投行人士指出,不同行业在 A 股和港股市场存在估值分化,企业自然会倾向于选择估值更高的市场上市,以获取更有利的定价。这一趋势背后,与香港的市场定位以及国家整体战略导向紧密相关 。
其次,在 “港股为何出现较 A 股更贵的现象” 方面,投行人士分析称,前几年港股由于交易活跃度低、估值承压,导致部分企业再融资困难,甚至出现通过回购注销股份返回 A 股的情况。但当前港股估值走高,核心原因在于资金持续流入。高估值带动交易活跃,改善了市场流动性,从而形成了企业更愿意赴港融资的正向循环,其中也体现了境外资金对相关标的的长期看好 。
从券商研报分析来看,理解 AH 溢价产生的根源十分关键。中金研究指出,虽然同一公司的 A 股和港股 “同股同权”,但两地市场在投资者结构、交易、流动性、再融资以及汇率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而且不同投资者对同一家公司的观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出现价差属于正常现象。不过,AH 价差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二者之间不能自由兑换,并且缺乏有效的套利机制 。
目前,A 股企业赴港二次上市的热潮仍在持续升温,有力推动 “A+H” 上市模式加速普及。对于 A 股龙头企业而言,通过 H 股融资引入外资、提升全球品牌影响力的需求愈发迫切 。
据 Wind 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共有 10 家港股 IPO 完成 “A+H” 两地上市,分别是赤峰黄金、钧达股份、宁德时代、恒瑞医药、吉宏股份、海天味业、三花智控、安井食品、蓝思科技及 FORTIOR,IPO 融资规模总计 793.02 亿元。除了已成功上市的这 10 家 “A+H” 企业外,年内还有 180 家 A 股企业正在排队申请港股上市,显示出港股市场储备动能十分充足 。
业内普遍观点认为,A 股核心资产定价权正呈现系统性 “南移” 态势,港股逐渐成为核心资产价值发现的主阵地,这些核心资产主要集中在 AI 科技、新消费革命、创新药突破三大领域 。香港金融发展协会主席魏明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港股市场汇聚了众多全球一流的机构投资者,企业与这些机构深入交流合作,能够完善自身治理架构,与国际规范接轨,为实施全球化战略筑牢基础。此外,“A+H” 上市模式还能建立风险对冲体系,保障融资的稳定性 。
从融资能力角度来看,“A+H” 上市模式实现了内地与香港两大资本市场的协同联动,使企业在资金规模和融资灵活性方面实现双重提升。一方面,融资规模得以显著扩大;另一方面,估值互补优势充分显现。企业通过在两个市场同时上市,能够实现估值对冲,优化资本构成。而且,企业还能根据不同市场的资金状况、政策导向以及估值高低,灵活选择合适的融资时机 。

作者:恒盛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恒盛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