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 A 股:3600 点是危险位还是新起点?资金与逻辑的角力

日期:2025-07-31 19:17:00 / 人气:4


当沪指在 7 月 24 日稳稳站在 3600 点上方时,浙江浩坤昇发资产基金经理李佳佳的交易终端上,1.84 万亿元的成交额格外醒目。这是自 2022 年 1 月以来该指数首次突破这一关口,而仅仅三个月前,沪指还在 3040 点徘徊。市场的亢奋与怀疑如同盛夏的雷雨与阳光,交织在每一个 K 线跳动的瞬间 —— 有人高呼 “牛市来了”,有人攥紧筹码观望,3600 点究竟是风险聚集的危险位,还是新一轮行情的起点?答案藏在源源不断的增量资金、轮动加速的板块行情,以及政策托举的市场生态中。
资金洪流:机构 “长钱” 重塑市场格局
支撑沪指突破 3600 点的核心动力,是从四面八方汇入 A 股的资金洪流。中央汇金在二季度增持 ETF 超 1900 亿元的动作,如同巨石投入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 保险资金紧随其后,今年以来举牌事件已达 21 次,中国人寿上半年公开市场权益投资净买入超 900 亿元;银行理财也从低利率债市转向股市,光大理财不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更带头发声 “持续增持 ETF”。这些 “国家队” 与机构资金的入场,形成了市场的 “定海神针”。
外资的回流同样不容忽视。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 101 亿美元,其中 5、6 月份净增持达 188 亿美元,扭转了此前两年的净减持态势。瑞银的报告指出,外资对人民币资产的配置意愿正持续增强,这与全球流动性环境改善、中国资产估值优势凸显密切相关。更值得注意的是,居民储蓄的 “搬家” 潮 —— 过去五年新增的 60 万亿元居民存款,在楼市机会减少、实体行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正通过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渠道加速入市,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将其称为 “资本市场的增量水源”。
这些资金的共性在于 “长期性”。证监会在年中工作会议上强调 “培育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形成共振。银行板块的异军突起便是明证:自 2024 年 “9・24” 行情以来,银行指数涨幅达 54.7%,其中既有政策注资的推动,更有险资等长线资金对高股息资产的追逐。在利率进入 “1.0% 时代”,银行股 4% 左右的股息率成为稀缺标的,这种 “防御性进攻” 的配置逻辑,正深刻改变着 A 股的估值体系。
板块轮动:政策与产业双轮驱动的结构性行情
3600 点的背后,是 A 股板块轮动的 “快节奏舞蹈”。从年初的 “Deepseek”“人形机器人” 概念股,到年中的高股息板块,再到近期 “雅江水电”“反内卷” 等新概念的爆发,市场热点如同走马灯般切换,却始终围绕着政策与产业两条主线。
7 月 21 日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的消息,直接点燃了相关产业链 —— 铁建重工、深水规院连续三天 20CM 涨停,中国电建、华新水泥等基建股紧随其后。中信建投测算,这项总投资 1.2 万亿元的工程,10 年内将拉动 2.04 万亿 GDP 增量,平均每年贡献 0.15% 的增速。这种 “政策红利 + 业绩预期” 的双驱动模式,让资金迅速聚焦。而在此之前,“反内卷” 概念已掀起一波行情:光伏玻璃企业联合减产、水泥行业限产保价,推动玻璃玻纤板块累计上涨 17.34%,政策引导下的行业供需改善预期,成为资金追捧的核心逻辑。
不同机构在轮动行情中的策略差异,折射出市场的多元生态。李佳佳所在的机构紧盯 “中美博弈” 主线,在算力、稀土永磁、军工无人机等板块捕捉事件性机会;北京财智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承东则坚持 “高切低” 打法,在生物医药、TMT 等成长赛道中,通过 “涨了就卖、跌了就买” 的操作获取收益;博时基金则强调 “AH 均衡”,认为港股的低估值蕴含机遇。这种差异化策略的共存,恰恰说明当前市场并非普涨的 “疯牛”,而是结构性机会主导的 “慢牛” 雏形。
板块轮动的加速,也与监管层的 “稳市意图” 密切相关。李佳佳分析,资金在不同板块间的流动,本质上是避免过度集中形成泡沫 —— 若资金一味追捧某个领域,一旦退潮便会引发剧烈回调,损害市场信心。轮动上涨则像 “细水长流”,以持续的结构性机会维系市场活力,这与证监会 “增强市场监测监管和风险应对有效性” 的要求不谋而合。
分歧与共识:3600 点的未来图景
站在 3600 点的关口,市场的分歧显而易见。怀疑者认为,当前经济基本面尚未完全企稳,部分板块估值已脱离业绩支撑,若增量资金后续乏力,3600 点可能成为短期顶点。而乐观者则指出,A 股成交额已连续 62 个交易日突破万亿元,上半年 5.3% 的 GDP 增速超预期,基本面与情绪面的双重修复正在形成。
宋承东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从 3400 点到 3500 点,再到 3600 点,每一次突破都有人怀疑,但资金的赚钱效应不断吸引新投资者入场,这正是牛市的特征。” 他认为,制度变革带来的红利才刚刚释放 —— 在高质量发展资本市场的改革背景下,A 股资产质量持续优化,过去 “短牛长熊” 的格局可能被改写。贝莱德的报告也佐证了这一点:A 股市场正迎来 “基本面与情绪的双重修复”,港股作为 “全球估值洼地” 同样具备吸引力,这种 “双市共振” 有望延续行情。
李佳佳则提醒投资者关注 “差异化特质”:当前市场的机构化转型、政策工具箱的精准化、产业科技的代际跃升,都与历史上的 “慢牛” 不同。简单套用过去的经验判断 3600 点的性质,可能陷入误区。例如,银行股的上涨并非单纯的估值修复,而是 “利率下行周期中高股息资产重定价” 的新逻辑;科技板块的轮动,则与 “国产替代”“AI 算力” 等产业趋势深度绑定。
无论分歧如何,有一点共识正在形成:3600 点不是终点,而是市场生态重塑的起点。当长期资金成为主导力量,当政策与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当投资者从 “追涨杀跌” 转向 “价值发现”,A 股正在告别过去的剧烈波动,走向更可持续的发展阶段。对于投资者而言,与其纠结于 3600 点是危险位还是新起点,不如聚焦于那些真正具备成长潜力的行业与公司 —— 毕竟,在资金与逻辑的角力中,价值终将成为最后的裁判。

作者:恒盛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恒盛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