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岁老年团播,是 “顶流” 还是 “牛马”?

日期:2025-08-15 18:33:16 / 人气:7


短视频 App 的算法推送常常出人意料,团播场景中,一张张曾经出现在 TVB 荧幕上的熟悉面孔突然挤满屏幕:45 岁的吴卓羲、41 岁的高钧贤、41 岁的王浩信、55 岁的林晓峰、60 岁的郭晋安、64 岁的欧阳震华 —— 这六位加起来年龄超过 300 岁的 “男神”!
他们竟然在直播间里跳起了网红舞《晚安大小姐》!在 PK 环节表演的《九万字》《万物生》更是引发满屏 “哈哈哈” 和 “荒谬” 的弹幕。一场长达 4 小时的 “团播马拉松”,观看人数飙升至 1929 万,点赞量高达 3528.9 万。算法推来的不是简单的回忆杀,而是 64 岁的欧阳震华跳《晚安大小姐》这样荒诞又真实的场景。
连昔日荧幕明星都 “下海” 投身团播,那么普通老年群体在直播间的境遇又如何呢?老年团播这片 “新大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疆拓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复杂的现状。
一、“老年” 遇上 “团播”
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的《第七次短视频用户价值年度调研报告》显示,在 2024 年,短视频渗透率持续高位增长,其中 50 岁以上银发族成为主要增量贡献者,占比达 33.9%。在此背景下,大量银发人群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规模,涌入互联网浪潮。
19 岁的小唐在浏览过几个直播间后惊叹:“哇!现在老年团播可真不少!有搞怪整活的、才艺表演的、带货的、教学的,五花八门!” 比如在 “小胆没毛病(农村女团)” 的直播间里,一群来自河南的叔叔阿姨们占据整个广场,顶着大太阳,汗流浃背地跳着动感广场舞。互动区的 “点单” 成为他们的动力源泉,一个 “热气球” 就能让 “阿祖” 叔叔放个炮,阿姨们会齐声喊出 “祝你大富大贵”;而一个 “嘉年华” 更能换来长达 15 分钟的舞龙、舞狮、热舞甚至 “农村版打铁花” 表演。他们虽然汗水湿透衣衫,但笑容却格外灿烂,这种充满惊喜和互动的直播形式,让观众们乐在其中。
镜头转向陕西宝鸡的 “村长村长” 直播间,又是另一番景象。主播说着方言味十足的普通话,配合着魔性节奏吆喝:“现在流量还行,还是得卖货!卖货卖货!九块九,发五包,包邮,上车!” 这种不加修饰的土味亲切感,让该账号迅速吸引了 18 万粉丝,橱窗内多样商品的销量也高达数十万。
定位更为 “高端” 的 “时尚奶奶团”,则是一群奶奶们昂首挺胸走 T 台,气场丝毫不输超模。翻看她们过往的直播内容,还能找到为同龄人开设的化妆、穿搭等直播课程,践行着 “让所有奶奶像年轻人一样,像当下的 00 后、90 后重活一遍” 的宗旨,目前在抖音上的粉丝已超 373.5 万。
从荧幕 “男神” 到田间 “村播”,从才艺展示到带货销售再到时尚秀,老年团播如同野草一般,在互联网的土壤里野蛮生长、遍地开花,似乎宣告着 “人人皆可成明星” 的无限可能。
二、“50 岁,正是闯的年纪”
“50 岁正是闯的年纪!我要上班,挣钱给主包买车买房!” 博主 “啊唔大帅比” 镜头前,52 岁的父亲在体验过团播后,这句半开玩笑的话,却深深触动了许多同龄人的内心。在短视频平台上,“爆改老爸闯团播”“爆改老妈闯团播” 等话题下,隐藏着无数跃跃欲试的身影。
CSM 报告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变化:短视频用户中有 58.0% 观看过银发内容,其中 70.9% 的用户因此改变了对老年人的印象或愿意与老年人更多交流,68.7% 的用户会尝试视频中的生活技能。短视频正在悄然重塑代际认知,这群中老年人不再甘心只做内容的 “看客”,他们渴望成为舞台中央的 “主角”。
与此同时,“再就业” 成为银发生活的关键词。前程无忧的《2022 年老龄群体退休再就业调研报告》显示,68% 的老龄群体退休后有强烈的就业意愿,其中近半数是为了寻求个人价值,超过三分之一是为了补贴家用或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一旦被点燃,便势不可挡。
《网络主播新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 2023 年 12 月,已有超过 1508 万人将主播作为主业,其中 60 后、70 后占比达 25%。门槛相对较低、变现路径看似直接的团播,自然成为许多中老年人 “再出发” 的热门选择。
“我奶奶说:‘跳两小时广场舞就有 50 块!这钱谁不赚!’我们怎么劝都劝不住。” 评论区里的这条吐槽,道出了老人强烈的赚钱欲望。然而,对于许多中老年主播而言,直播似乎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来源,更意味着 “被看见”“有价值” 和 “与时俱进” 的可能。
直播对他们来说,意义远不止那几十块钱。它意味着 “被看见” 的尊严、“有价值” 的确认以及 “与时俱进” 的不落伍感。MCN 机构的妆造、灯光,让他们在镜头前焕然一新;屏幕另一端的点赞、互动,则给予了他们久违的成就感和存在感,仿佛自己真的成为了 “银发明星”。抖音粉丝超 1227 万的 “只穿高跟鞋的汪奶奶” 在 84 岁参与团播时配文:“84 岁奶奶正是奋斗的年纪。” 这份宣言,正是无数中老年人心底对活力与生命宽度的渴望。
“村长村长” 直播间的大姨也坦言:“我每天来这儿直播很开心、快乐,网友还给我取了个‘奶龙’的称呼,我很喜欢网友对我这个老太太的评价,做直播我也觉得很骄傲。” 老年主播们展现出的蓬勃生命力,也奇妙地抚慰着其他群体的心灵。他们天然的亲切感与 “反差萌”,为年轻人提供了新奇感和情绪代偿,甚至成为某种 “云孝顺” 的出口;同龄老人则从中找到了归属感和 “好好生活” 的参照与希望。当 “年龄” 特质被互联网重新定义和消费,巨大的流量便如潮水般涌来。
三、“牛马” 还是 “合作伙伴”
在巨大的流量背后,运营方、主播、观众看似共享盛宴,但拨开热闹的表象,其商业内核仍是冰冷的流量逻辑。
平台和 MCN 机构敏锐地察觉到了银发经济的巨大潜力。京东的《2024 银发族消费报告》显示,2024 年 1 - 9 月,银发族线上消费的成交单量、用户数、金额较 2019 年同期分别增长了 238%、187%、105%,消费行为日益趋近年轻人。老年团播,正是精准收割这一庞大流量的新利器。
一方面,银发主题团播针对特定用户群体,在银发经济成为热点、银发群体展现出巨大消费潜力的当下,有利于开发潜在的消费对象。另一方面,银发主题本身具有很强的话题性,区别于颜值、技术赛道,具备 “反差”“荒诞” 感,深受年轻人青睐。此外,不少年轻人通过观看老年团播来寻求情感代偿,通过 “云孝顺” 填补内心的空虚与期待,为撬动其消费提供了心理支点。
结合老年主播的优势和团播的形式,老年团播往往采用 “平易近人” 的策略。一是内容平易近人,更多地面向下沉市场,内容选择以简单舞蹈、生活化剧情为主,如简单团播舞蹈展示、“老年人劝架” 剧情等,降低创作与参与门槛。二是消费平易近人,中老年团播常采用 “一元点歌”“五元点舞” 的低价礼物机制,相较于年轻女团动辄数百元的 “嘉年华” 门槛,更符合年轻人和下沉群体的消费逻辑。并且,老年团播销售的选品聚焦日用、农产等低价刚需,让人没有购买压力。三是表达平易近人,中老年主播在团播时会融入方言、地方特色等元素,能够很好地增强本地用户粘性和共鸣感。
然而,在这场以 “老年” 为卖点的流量盛宴中,聚光灯下的主角 —— 老年主播们的境遇却并非总是光鲜亮丽。据 “新识研究所” 透露,“团播主要是公会赚钱,一般出镜主播提成在 15% 到 25%,主持人 5 - 10 个点,运营提一个点,薪资成本在 30% 以下,如果一个团月音浪能拿 400 万,扣完平台分成净利润能有 10 万。” 而对于一些素人老年主播来说,他们的分成比例可能更低,仅占 10% - 20%。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 MCN 机构被曝出深入偏远地区签约主播,配合编造虚假故事博取同情,而这些中老年主播的分成比例甚至只有 10% 左右。当直播间的打赏金额不断攀升,老年主播实际到手的金额却并不理想。
工作强度是另一重难以回避的现实挑战。许多中老年团播沿用年轻团播的 “高强度流水线” 模式:热场小舞、个人展示、团体表演等环节紧密相连,内容时长常受打赏实时支配。单场直播动辄持续 4 - 6 小时,加上妆造、排练、复盘,工作时长更长,部分主播甚至需要直播到深夜。老年主播因长时间直播过度劳累伤害身体的新闻已屡见不鲜,63 岁的马景涛就曾被报道因连续多日工作超过 12 小时而在直播中昏倒。尽管已有此类警钟敲响,不少机构对老年人的直播时长要求却依旧严苛。这种强度对年轻人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对中老年主播而言,其身心负担更是不言而喻。
他们怀揣着 “跳跳舞也能赚大钱” 的朴素期待走进商业的殿堂,抬头看到的或许并非 “我有需求,你有途径” 的平等合作,而是一纸高强度工作和低分成回报的 “牛马” 契约。
四、结语
中老年团播的火爆,确实让人们看到了互联网的普惠性和银发族的无限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了中老年群体潜藏的深层需求,为解决老龄化问题提供了一个窗口。但其中潜藏的问题,如内容低俗化、价值分配机制不公平不透明、中老年主播的身心健康与合理权益难以保障等,仍然不容忽视。
核心问题很简单:如何让这些参与其中的老年人真正被当作人来看待,而不是被当作赚钱的工具?当我们为 “300 岁 TVB 男神” 的舞步欢笑,为 “农村女团” 的活力点赞时,不妨进一步思考:这种方式真的能让叔叔阿姨们过得更好吗?真的能满足他们倾诉心声、证明自身价值并顺便赚取零花钱的需求吗?
更关键的是,这套围绕流量运转的玩法能否改变?怎样才能让这些付出汗水甚至健康的主播,拿到他们应得的那份回报?如何让直播间不再仅仅是过度消耗他们 “老来俏” 的橱窗?技术本应填平数字鸿沟,让老人和年轻人增加连接,生活更加丰富,但现在,它会不会反而成为了一个新的牢笼?
老年团播的火爆,是市场发现了商机,但它也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商业规则中的冷漠和人文关怀的缺失。它的未来走向,考验着我们在追逐流量和利润的同时,能否坚守底线 —— 让技术真正惠及每一个年龄段的人,而不是在热闹的表象之下,又增添新的隐忧。这场关于如何连接、如何定价、如何尊重人的探索,才刚刚起步。

作者:恒盛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恒盛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