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市通高铁:贵州的逆袭与西部大基建的深意

日期:2025-08-15 18:34:24 / 人气:7


“市市通高铁” 的版图再添新成员。日前,贵州盘兴高铁(盘州 - 兴义)进入静态验收阶段,这意味着黔西南州即将告别没有高铁的历史,贵州也将完成市州高铁拼图。届时,贵州将成为西部第 2 个、全国第 12 个实现 “市市通高铁” 的省份,在西部仅次于广西。谁能想到,这个 “地无三尺平” 的内陆省份,竟然先于山东、浙江、四川等经济大省,率先实现高铁闭环。
不只是贵州,近两年来,整个西南、西北地区的大基建项目不断传来消息。从万亿级的雅江电站到 “世纪工程” 川藏、新藏铁路,从遍布各地的高速高铁到民航机场,西部正成为新一轮大基建的重镇。“县县通高速”“市市通高铁”“市市有机场”,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否带动西部 “逆天改命”?
地无三尺平,贵州凭什么先行 “市市通高铁”?
去过贵州的人往往会有深刻体会,在这个偌大的省份里,几乎看不到一寸平原,无论是高速公路还是高铁,桥梁和隧道随处可见。“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贵州虽早已跻身 “汉地十八省”,但长期处于交通边缘地带,出行极为不便。
然而,就在最近十多年,贵州开启了逆袭之路,先后实现 “县县通高速”“市市通高铁”,GDP 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让贵州实现 “逆天改命” 的,正是大基建。2008 年之后,我国开启新一轮大投资,而这场大基建的最大受益者当属西部,其中又以贵州最为突出。
目前,贵州的高速公路里程超过 900 公里,位居全国第五,超过江苏、浙江、山东、河南等省份;高铁运营里程达 2000 公里,处于西部第一梯队。贵州的高铁网络北连川渝,南通两广,西通云南及东南亚,东连长三角,贵阳一跃成为西南铁路新枢纽。
大基建、大投资历来是拉动 GDP 的有力武器。一条高铁,投资动辄数百亿乃至上千亿元,短期内就能带来 GDP 增量,长期来看,更能通过通达效应和网络效应,释放更大的增长动能。如果说这几年 GDP 增长的高光属于西藏,那么 2010~2020 年,贵州则是当之无愧的 GDP 增长第一省。
近年来,贵州与广东、浙江等经济大省的联系日益紧密,跨省的产业转移、帮扶项目不断涌现,这背后离不开高铁带来的助力。贵阳之所以能一跃成为大数据产业的中心,吸引众多互联网龙头企业入驻,与交通对区位优势的重塑密切相关。
高铁对文旅产业的拉动效应更为直观。作为旅游大省,贵州拥有秀丽的山水和独一无二的喀斯特地貌,但过去一直 “养在深闺人未识”。近年来,借助高铁通达性的全面提升,再加上 “爽爽贵阳”“村超”“村 BA” 的传播效应,贵州文旅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要知道,在高铁开通之前,从贵阳到广州,短短 1000 公里的距离需要 20 个小时,到杭州更是要 23~27 个小时,而如今高铁分别只需 3.5 小时、6 小时。“路通则财通,高铁一通、黄金万两”,这句话在贵州体现得尤为明显。
拼命建高铁,钱从哪里来?
一般来说,高铁每公里的造价在 1 亿~3 亿元之间,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山区的造价相对高昂,中部平原地区则处于中间水平。贵州、四川、重庆、云南等都属于造价较高的地区。在这些地方建设高铁,需要不断穿山越岭、铺路架桥,成本远高于中部地区。
贵州素有 “世界桥梁博物馆” 之称,全球前 100 座高桥中有近一半在贵州,而十大高桥中就有 4 座位于贵州,花江峡谷大桥更是被誉为世界第一高桥。正因为全省几乎没有平地,上万个城镇被困在高山峡谷之中,所以贵州的高铁几乎以桥隧为主。连通贵阳与广州的贵广高铁,桥梁有 510 座、隧道有 238 座,桥隧占比高达 83%;即将开通的盘兴高铁,桥隧比更是达到 90.66%。桥隧占比越高,造价就越高,高铁建设成本自然不菲。
贵州的财力相对薄弱,建设高铁的资金究竟从哪里来?总体而言,贵州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净受益方。根据相关数据,2025 年贵州获得的转移支付达 3400 多亿元,无论是总额还是人均超过 8000 元,都位居前列。当然,转移支付主要用于民生和公共开支,高铁建设的资金来源更为多元,一部分是国家投资,一部分来自地方自筹,还有银行贷款等。
早期的干线高铁,如贵广高铁、贵南高铁、沪昆高铁,在资本金中,国铁集团的出资占比达一半,其余由地方分担。不过,近年来,随着干线高铁逐步成形,新批复的高铁中,地方出资成为主流,贵州也不例外。即将开通的盘兴高铁,国铁集团的出资比例已经降到 20%,贵州省承担 80%。
这就带来了新的问题:高铁能否收回成本,基建带来的债务压力如何化解?当然,如果只看单条高铁,这笔账自然难以算清,别说西部,就是东部地区,能实现盈利的高铁也寥寥无几。但从总账来看,从交通路网的整体布局来看,高铁连线成网后的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不容低估。当然,如何在区域协调、经济增长与投资收益之间取得平衡,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市市通高铁,下一个是谁?
2025 年,辽宁、贵州将先后完成所有地市的高铁拼图。至此,在全国内地 27 个省份(不含直辖市)中,已有 12 个实现 “市市通高铁” 的目标。
在东部地区,山东、浙江尚未实现。山东共有 16 个地级市,目前只有东营仍未通高铁,有待京沪第二高铁津潍段建成运营,最快也要等到 2028 年前后。浙江共有 11 个地级市,只有 “千岛之城” 舟山仍然孤悬在外,有待甬舟铁路建成通车。
在西部地区,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等省份实现 “市市通高铁” 还遥遥无期,而四川、陕西同样需要时间。先看四川,21 个市州中,甘孜州仍未通高铁,且短期内没有明确的时间表,而大凉山和攀枝花虽然有动车通行,但时速只有 160 公里。再看陕西,下辖 10 个地级市,多地仍未通高铁,但随着西延、西康、西十、延榆高铁相继动工,预计到 2028 年,陕西有望实现 “市市通高铁”。
在中部地区,中部 6 省中已有 5 省实现高铁闭环,只有山西是个例外。山西共有 11 个设区市,集大原高铁开通后,朔州市区告别了没有高铁的历史,但吕梁地区仍未通高铁。这是全国高铁覆盖较为欠缺的地方,这一局面要等到太绥高铁开通才能得到缓解,而该高铁最快动工也要等到 “十五五” 时期。
在东北地区,辽宁将于今年率先实现 “市市通高铁”,但黑龙江、吉林还需要时间。目前,黑龙江还有 4 个市、吉林还有 3 个市未通高铁,最快也要等到 “十五五”(2026~2030 年)后期。
事实上,高铁建设速度正在放缓,毕竟全国 90% 以上的 50 万人口城市已经接入高铁,只有个别地区存在欠缺。更关键的是,当财政 “过紧日子” 成为常态,当地方化解债务成为约束,高铁自然不会再像过去那样狂飙突进。
贵州实现 “市市通高铁”,是西部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的一个缩影。它不仅改变了贵州自身的发展格局,也为其他西部省份提供了借鉴。但基础设施建设只是第一步,如何利用好这些交通优势,推动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才是西部各省真正 “逆天改命” 的关键。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平衡基建投入与经济效益,如何让高铁等大基建项目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协调发展,将是我们需要持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作者:恒盛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恒盛娱乐 版权所有